類風濕關節炎使用膏藥有效果嗎?
發布時間:2019-06-27
因為空氣濕度大,一到梅雨季,類風濕患者的日子不好過。那么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?生活中應該避免哪些求醫誤區?
陰雨天關節疼,警惕風濕在作怪
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系統性疾病,以慢性、進行性關節侵蝕和破壞為主,主要表現為全身多個關節疼痛,也可累及肺、腎等重要臟器。作為一種慢性疾病,雖然不能治愈,需要較長時間藥物治療,但通過治療,能使病情得到控制,提高生活質量、防治并發癥。
介紹,陰雨天氣,類風濕關節炎往往容易發作,如果出現關節疼痛,伴有關節腫脹、晨僵、關節功能障礙等,就要高度警惕,可能患上了類風濕疾病。此時,一定要去醫院就診,通過檢查明確診斷,排除類風濕的可能性。
類風濕患者要避免這幾大誤區
任何疾病重在早防早治,更需要科學求醫。但是在日常門診中,很多患者對類風濕病存在嚴重誤區而耽誤病情,讓徐蕾覺得非常惋惜。昨天,她特別提到,有兩個誤區,患者朋友一定要避免。
誤區一:風濕性免疫要大補,提高免疫力。徐主任解釋說,類風濕是一種與免疫相關的關節炎,屬于免疫異常,但這種異常是免疫亢進,因此治療需要抑制免疫才能緩解并控制病情,而大補提高身體免疫顯然與治療背道而馳。
誤區二:風濕病治不好,治了也白治。徐蕾介紹,類風濕之所以被稱為不死的癌癥,是因為過去治療方法不多,導致疼痛加重,關節畸形等并發癥,讓患者受盡折磨。所以,一些不明就里的患者認為這種病好不了,干脆不治了,放任疾病進展,疼了吃止疼片,結果引發腎臟和胃的傷害,吃激素造成臟器感染……殊不知,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,如今通過規范的治療,99%的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,不會加重,也不會出現關節畸形。
諱疾忌醫不可取,規范治療是關鍵
徐主任強調,類風濕關節炎重在規范治療,目前臨床上更多的是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幫助患者控制病情。西醫有抗炎鎮痛類藥物、免疫抑制劑、糖皮質激素、生物質制劑等。中醫則通過辨證施治,明確患者癥型從而對癥下藥,此外還引入了針灸、理療,自制的外用膏藥敷貼來緩解病情。